元豐元年(1078),朝廷下诏割西路的齊州為京東東路,把本屬于東路的徐州改為京東西路。王克臣任京東西路安撫使、知郓州,鮮于侁為京東東路轉運使,李察為京東西路轉運判官,孫颀為京東西路提刑。
正月十八,朝廷又下诏,獎勵蘇轼徐州的防洪有功。看來,去年的京東路安撫使的上書為蘇轼請功已經奏效。
徐州府裡的鹽監官章楶(音傑),字質夫,建州浦城(今福建南平市下轄縣)人,在廢棄的鹽監裡作了一座思堂,蘇轼給作了一篇《思堂記》。
關于鹽監官的身份之特殊,我們需要在這裡作以描述。
在宋代,“鹽監官”可是極霸氣的存在,受到上至朝廷,下到商人以及黎民百姓的争相追捧,甚至為了它,很多人不惜铤而走險,犧牲自己的性命。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宋朝的曆代皇帝,都對這粒鹽很重視,推崇“有鹽,則國富”的理念。認為它不僅是生活必需品,還是興國富民的戰略物資,是強國、稱霸的堅實保障。
地方上,由護寶都負責管理鹽的生産,重要産鹽區,朝廷還會直接委派鹽監官對鹽的生産進行管理。職能劃分上,由發運史負責管理鹽的運輸,由庫務監督官負責管理鹽的倉儲,由催監官負責管理鹽的銷售,由帳監官負責記錄鹽稅收入。
由于蘇轍的長女已嫁給了表哥文與可的季子(第四子)文務光,所以此時蘇轼在給大老表寫信時,就稱呼為文同為“文與可學士親家翁閣下”了。
蘇轼在信中對表哥說,自己從前同事、大堂兄蘇不欺的小舅子蒲宗孟的書信中得知,表哥如今身體不适,容貌有些清削,自己非常挂念,望表哥多多注意身體。表哥長久以來道氣充足,小病不能近身。隻是自己這幾年也是小病不斷,知道是年齡增長的緣故。希望表哥慎重選擇醫生和醫藥,盡力擺置,最好艾灸一下,會好得更快!
文與可給蘇轼還寄來了自己畫的《偃竹圖》,蘇轼覺得真是絕世之冠。我們知道,文與可得墨竹,就是放到今天也絕對算是無價之寶。
在徐州的大水過去後,蘇轼認為,水退城未淹,隻是暫時得以保全,以後怎麼辦?本來向朝廷反映的想在徐州城外建造防水的石岸,但上頭遲遲沒有回音。
如今,蘇轼又召集當地官民共同商議後,決定建造成本便宜一半的木堤。
這一方案上報朝廷後,蘇轼又開始央求老朋友劉攽及其侄子劉奉世,想讓他們在朝中疏通一下關系,以促成此事。
其時,劉奉世正以集賢校理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在衆多館職中,集賢校理不屬于高等官職,但為正館職,“中書五房檢正公事”是輔助宰相處理公務的人,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的秘書長。
最後,蘇轼的提議被朝廷恩準,也許是劉氏叔侄的通融起了作用,也未可知。
在平日,蘇轼的迎來送往還是不斷的:
京東西路轉運判官李察(字公恕)要進京述職,蘇轼兄弟均作詩以送行。
張方平之子張恕,“美才而好學,信道而笃志”,樂全先生子名之曰恕,而其學生蘇轼依據先生之意,取其字曰“厚之”,又曰“忠甫”。且釋之曰:事有近而用遠,言有約而義博者,渴必飲,饑必食,食必五谷,飲必水。此夫婦之愚所共知,而聖人之智所不能易也。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恕也。
張恕将自己的書齋命名為益齋,“願君書此詩,以為益齋銘。”蘇轼還為小張的書齋作詩為銘。
近幾年,神宗皇帝曾兩次到南郊祭祀,祭禮告成之時,下诏恩澤天下的萬物生靈,所以蘇轼的亡父蘇老泉就由太子中允贈太常博士加封為尚書都官員外郎。
蘇轼覺得這是件光宗耀祖之事,理應與弟弟蘇轍趕回老家,在父親的墳茔前敬告天子的恩命,無奈自己兄弟二人都有公事在身,不便請假去處置此類私事,所以隻好派人帶上聖旨兩卷,選擇黃道吉日,到家鄉召集所有的親戚族人,當面焚燒,以告父靈。
想到這些,蘇轼望着西蜀的方向,不由得涕淚交加。
元豐元年閏正月十七,孫固同知樞密院事,蘇轼寫了賀啟。
孫固,字允中,号和父,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神宗即位後,先後被擢為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以樞密直學士、開封知府,遷太中大夫、樞密副使,遷觀文殿學士。哲宗即位後,拜門下侍郎、複知樞密院事,累官右光祿大夫、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官至宰相。
僅僅過了七天,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火家、前宰相曾公亮病逝。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hp同人)永不凋零 家族式造反 将我們寫成故事+番外 開局夢到未來一萬年 現代封神傳1拟化者 伴生面具 我的筆友朱元璋 藍色信箱 神話三國之挽天傾 脫繭 女總裁的身邊龍将 重生之農女緻富攻略+番外 全民機娘:開局契約女武神校花 天命神女回歸 大明國師是個花和尚 陽光正好 絕世狂龍 海島戀歌 烈虎軍 無敵,從一間客棧開始